课改总会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开始阶段轰轰烈烈,起步都很快,但是做着做着就会遇到瓶颈。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课堂改革缺少真正的实践性方法论,教师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立足点。而这个核心立足点就是学生的学习。
上海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但他们的学习时间也是“领先”的,大部分学生的一周学习时间为60个小时,而芬兰学生只有30个小时。同时,上海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又是不足的。怎么办?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
我的观察方法是:第一步,选择一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对这名学生进行近距离观察,根据时间的推进研究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第二步,收集这名学生所有的学习证据,细节越清晰越好,比如学生的语言、行动,本子上写的字,与教师的对话等,都记录下来,形成这名学生完整的学习证据链。第三步,体会、寻找其中的关键事件,联系前后发展脉络和过程进行分析。这个关键事件就是一个学生进行学习的转折点,一般会有五种类型: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学生的心理是不是安全、舒适的;学生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精彩表现;许多教师经常说,一节课上完后不知道怎么改进,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看学生的学习困难出在哪里,并想办法解决;学生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同样是结成小组,有的小组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每个人轮流发言,但有的小组是小组长把所有的学习机会都霸占了,其他人只能“陪太子读书”,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看学生学习成果呈现的过程,即看学生笔头写出来的东西,是他的思考成果、学习成果,是他真正在这节课上获得的新知。第四步,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生站在同样的视角,尽可能去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困境及独特的思考方式。第五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完整证据,与教师共同反思和重构课堂,使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
未来高效课堂发展的趋势必然围绕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展开,需要思考几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认知层面,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低阶的问题,要让学生去高阶认知,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第二是情感层面,学生必须是全身心地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安排了学习任务才去完成;第三是人际状态,每个学生都要自我接纳,因为他在课堂中是平等的,学生自我接纳的同时,还要去接纳同伴,能够与他人协同,这是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