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推动儿童阅读,我入围“阅读改变中国”2018年度点灯人。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源于自己童年太多的关于阅读的隐痛。为了一本没头没尾的繁体竖版书,我在村里一位老人家门口从清晨候到日暮,从日暮挨到第二日黄昏,他熬不过我的不屈不挠,才不情愿地把书扔给我,且警告我归还时少半页都不行!我像冬日抱着暖炉一样将这本书抱回家。
成长在这样闭塞而贫瘠的环境,导致我真正的阅读是从工作以后才开始的,尽管对书的渴望从识字始就蓬勃生长着……
擦亮文学之眼:《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收录着唐代190多位诗人的1000多篇诗作,罗列名篇也不忘遗珠之作,每首诗后面都附有名家大师的导读和赏析。“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与鼎盛的开元时代、自己蓬勃浪漫的少年时代紧紧联结的。安史之乱后重逢于江南,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时节又逢君,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一句都不肯多说,显得蕴藉之极……”这是刘学锴、余恕诚先生赏析《江南逢李龟年》文章的片段,而我一直误以为这首诗写的是乱世重逢刹那间的欢喜。
从历史和身世这样宏阔的背景、从反衬和急刹这样独特的写作手法来进入诗的身体和灵魂,我第一次见到。
从此知道,“好读诗不求甚解”竟是彻头彻尾的误导,越是好诗越要求甚解,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否则,门外汉式的阅读,让读者离门越来越远,甚至弃门而去,从此天涯陌路。后来,凡是上古诗课,我恨不得都上成鉴赏课,学生眼睛不“决眦入诗文”,决不罢休。
从此天涯路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邓遂夫先生说:“过去谁都赞叹《红楼梦》是一本奇书,都会觉得这部巨著气象恢弘,意境深远,奥妙无穷;却很少有人充分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脂批的深入研究,较为准确地揭示这部奇书的诸多奥秘——包括作者真相,创作过程,素材来源,时代背景,表现手法,以及通过这些表现手法所传达的思想艺术内涵等。尤其最后两项,即通过脂批去揭示此书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潜在的思想艺术内涵,我以为是脂批本研究的重中之重。”
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脂砚斋批注: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经脂砚斋如此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梁归智先生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的出版和畅销,将《红楼梦》这“中华文化之学”从象牙之塔带到十字路口。其实这两校本早已把《红楼梦》带向滚滚红尘,让我等爱红者之“爱”,不至于望断天涯路!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校本》终止了我对非一流小说的爱。
深情再不流浪:《文学回忆录》
木心的书,最喜欢看的是《文学回忆录》。虽说是文学史,但活泼俏皮地讲解,夹杂着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满纸木心味。
此书评《红楼梦》,说到曹雪芹个人品格,“曹雪芹才大于文,用在《红楼梦》中仅一部分,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一种自我背景,深不可测,涵藏无穷。意大利三杰,他们的才智能量远远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点东西,拉斐尔自身背景少一点,故比较通俗,不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莫测高深……曹雪芹精于绘画、书法、工艺、烹调、医理,《红楼梦》中稍微涉及,有的从来不提。这就是艺术家的贞操、风范……我们悼念艺术家,是悼念被他生命带走的东西”……
木心说,只有天才才能认出天才,他谈的是曹雪芹、尼采等,许多时候是夫子自道,所以文学史、文学评论,还是得出自文学家而非研究者才得其中真味。有人说,挑剔的读者需要找到钟情的作者,从此深情不再随便给。
木心说艺术是他的流浪,他肯定也知道,自己的书会成为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之皈依。
收获另样看见:《看见》
风格即人格,柴静文如其人,文字克制、冷静,很少修饰,绝不抒情。尤其那篇《陈虻不死》,近乎素描的笔法,却魔法般让陈虻死而复活。
柴静第一天进央视,陈虻让她谈谈湖南卫视火爆的原因,柴静回答不出。陈虻甩出一包烟说,对于这包烟,医学家会谈论尼古丁,美术设计者会讨论设计的颜色和民族化特点,经济学家会估算烟草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他问柴静:“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这一问,恰似一道闪电,瞬间照清我这许多年狼奔豕突何在——无论我的阅读多么杂乱无章、毫无计划,但所有的阅读其实都奔向教育。
陈虻告诉柴静:“你的主题要蕴含在结构中,不要蕴含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我喜欢教育写作,多是在黑暗中摸索,这段话之于我,就像一束光照亮前路。结构才是力量,逻辑才是匕首,带着问号行文才是方向。
将《看见》当作写作教材,估计这样做的人不是很多。但这就是阅读,我们终究是带着自己的全部过往和当下困扰与作者对话,正因为读过的书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才得以参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同时实现生命能量的交换。
相逢总是恨晚:《失落的一角》
有些相遇很晚,却一见钟情,情定终生,我和绘本就是这种缘分。一次外出学习,我到校园里转悠,居然发现一个绘本角,一行行、一排排全是绘本,拿起其中一本,名叫《失落的一角》。黑白两色,简洁的线条,配着简练的文字,讲述缺损的圆跋山涉水找寻失落的一角,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不是尖了,就是方了;屡遭历失败与打击。后来,终于遇上不大不小、不尖不方的失落的一角,合成大圆满,快乐往前滚动,可再也闻不了花香,也不能停下来与蝴蝶说话。最后,它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最合适的那一角,继续走在寻找的路上……那时的我,刚刚举家搬迁到江边小城,各种不适与挣扎,心里纠缠的绳结居然被这本书轻轻剪断,瞬间天开地阔。当时我想:一定要将绘本带到孩子的生活中!
我的绘本课程就此起步,用绘本让孩子爱上阅读,用绘本进行心理辅导,用绘本设计儿童哲学课程等,陪伴孩子借助绘本踏上阅读之旅。我的绘本阅读量也超过了千本,绘本成全着我和孩子们。
为师葵花宝典:《给教师的建议》
10年前读,觉得好,其中有些方法挪来用,虽然比较僵硬,但管用。10年之后,才明白这本书的秘密——它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来俯瞰和导引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师都清楚,低年级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以后学习会越来越困难。这样的问题,往往耗费家长、老师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究竟原因何在呢?《给教师的建议》第一篇就给出答案:这是因为在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100条建议中,关于智育、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占据主要篇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一旦对学习丧失兴趣,感受不到乐趣,大脑将不会再将精力投注于此,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爆发式增长。因此,走在教育前面的,应是对儿童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充分研究。当我们能从源头厘清问题,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回到每一位儿童的起点与特点。
每次重读这本书,失望与希望交织,失望于对“儿童心灵”和“儿童头脑”这两大浩瀚宇宙隐藏的秘密我们依旧知之甚少,希望则源于至少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精力指引了教育要去的方向。
重读总像初读:《窗边的小豆豆》
十几年前第一次读它,我只看见了“问题儿童”小豆豆的纯真和热情。那时,我觉得小孩可能跟大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解他们应该是放在教育首位的事。
当老师久了,压力似连绵山脉,看不到出路时再读,看到的却是小林校长对小豆豆、高桥等来自灵魂深处的爱以及深厚教育修养带来的智慧。他总是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巴学园的运动会,大多数项目都是校长设计的,最后都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到第一名。高桥君满怀激动和喜悦,一次又一次登上了领奖台……
每个班级都有特殊儿童,孩子之间的分层和差异是必然的,我是像小林校长一样利用差异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还是在扩大差异带来更多的沮丧和失败呢?
第三次重读时,我到乡村学校已支教三年。城乡巨大的教育差异,使我感到措手不及、晕头转向,迷茫中再次回到《窗边的小豆豆》。而这一次,我看到了“教育”二字。比如上课,第一节课开始时,老师将当天要上的所有课及要点写满黑板,然后让孩子从自己喜欢的课开始自学。老师逐渐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比如试胆量、游泳课、散步、韵律操、运动会等,其实是借助有设计和引导的活动进行最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教育目的就深藏在游戏和运动等孩子最喜欢的方式里面。
我带着各种困惑不断进入这本书的机理,它引导我不停地审问、慎思、明辨:何为教育?教育何为?
看见阅读力量:《朗读手册》
此书中有一组“富有意义的差异”数据,惊心触目:研究人员用了4年时间记下每组孩子每天听到的字,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听到4500万字,工人家庭的孩子听到2600万字,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字。这三组孩子在同一天上幼儿园,但他们之间的词汇量差距可高达3200万字,这是天壤之别……造成生活如此不同的并非家中的玩具,而是耳朵听到的话。除了拥抱,我们能给孩子最有价值而不昂贵的礼物就是——语言。
更让我看见阅读力量的,是我三年的支教生涯。我们班人数并不多,30多个孩子,可学习困难者接近三分之一。流动和留守儿童,连起码的亲情、稳定的生活都成为奢望,何谈教育?加上农村教育观念滞后,学前教育几乎为零,不识字的老人和茫然的妈妈,多是用游戏和电视“喂养”孩子。怎么办?我还是相信《朗读手册》,相信阅读的力量,用读书来帮助学生爱上阅读,用儿童阅读课程化来丰富语文课程。我建立了班级图书馆,让他们随时都有可以挑选、合适的书,借此改善和丰富他们的智力背景。因为我发现,哪怕是最多动的孩子,只要阅读绘本都能静下来;哪怕是看起来木讷的孩子,只要听到故事,眼睛都能闪闪发光。
《朗读手册》不仅解释了阅读为什么重要,更提供了大量的策略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比如每天坚持朗读15分钟,是教育的秘诀所在等。乡村教育现状堪忧,乡村儿童的父母很难指望得上,教育的重任基本落在教师身上。儿童阅读课程化,可能是最经济、最实在的改变乡村教育生态的可行之路。
指向能力教学:《阅读力》《写作力》
语文到底教什么?踏破铁鞋终有觅处。《阅读力》《写作力》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和写作力。
《阅读力》提炼出“熟练阅读者的特征”:一个好的阅读者是元认知的——能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以下策略,包括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和转化等,总称为阅读力。本书作者阿德丽安·吉尔解释说,大家总误以为阅读力是识字和口头语言的自然结果,其实它是更为复杂和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经验、思考及教学指导。关于写作力,阿德丽安·吉尔将其归结为三种力量:一是启发读者思考;二是思考力,创意思考是写作的源泉;三是叙述力,平路故事和爬坡故事的结构完全不同。
这两本书通过详尽案例教给学生一系列非常实用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我们一项一项练习,感觉到学生的阅读力和表达力确因系统而有策略的训练而见长。
我一直反对功利化阅读。但这样实用的书籍,系统阐明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书籍,在浩如烟海的教育理论书籍中,实属难得!
启动项目学习:《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科学游戏》
做儿童阅读课程这么多年,虽然一直没有停止阅读和探索的脚步:儿童小说、绘本、历史读物、儿童哲学读物、科普读物……依旧觉得自己不过井底之蛙。儿童读物如此灿烂,我们的阅读视野如此窄小,学生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最感兴趣且影响终身的能力,是儿童阅读课程化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偶遇《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科学游戏》一书,让我了解到1998年,日本就制定了“科学推广人”制度,在日本各地展开扎根本土的科学教育。而这本书中介绍的154个游戏,不需要大费周折,也不需要准备特别的材料,可以在教室或家里进行,却能让难以置信的情景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感受科学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我们借此书启动的“科学与习作”整合式项目学习,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动手体验,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复述、分析、探究,最后通过习作将实验过程整合,孩子不仅兴趣盎然感知科学现象,还积累了习作素材,训练了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经历和体验,不仅让我跨出了语文的围墙,实现学科教学的整合,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以加速度推动着孩子的成长。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遍书房和头脑中的藏书,发现阅读虽迟到,但日不间断地读啊读,书也渐渐读了不少,童年的隐痛似乎渐渐愈合。可真正影响生命的阅读,也许还在我的生命之外……
汪琼,安徽省安庆市十里中心学校教师,安庆市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秘书长,安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研究与推广,在全国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
《唐诗鉴赏辞典》
程千帆 周汝昌等 撰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邓遂夫 校订
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文学回忆录》
木心讲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看见》
柴静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失落的一角》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 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朗读手册》
【美】吉姆·崔利斯 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
《阅读力》《写作力》
【加】阿德丽安·吉尔 著
接力出版社2017年版
《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游戏》
【日】后藤道夫 著
施雯黛 王蕴洁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