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论道,常常能让我们更清楚心中的目标,更明确脚下的远方。当我们谈到课堂转型,需要明确如何转,转向何方,而课堂转型需要找到“远光灯”,也需要“导航仪”。在“课改中国行”走进湖北监利的活动中,我们特别设计了这样的沙龙,邀请局长校长共同探讨课堂转型的问题。
■主持人: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记者
■嘉 宾:田保华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
林忠玲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
刘经阶 湖北省监利县教体局副局长
朱道荣 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副主任、首届荆楚教育名家
吴梅波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
坚守理想的“明师”,总是在课堂唤醒生命
主持人:一次会议,无论是听讲座还是观课,每个人眼中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那么,经过一天的体验学习,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朱道荣:会议期间,我一直心潮澎湃,各位专家的报告和名师的课堂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唤醒,大家都在做唤醒的工作——警醒局长、惊醒校长、觉醒教师、清醒学生、苏醒课堂,当学生被唤醒了,他将真正学会学习。
主持人:这个概括太经典了,我想唤醒可能才是教育的本质。最近一年,我也一直用4个字来概括好的课堂,即“五官苏醒”,就是当你看到了这个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他的眼睛是有光的,五官是苏醒的,就一定意味着这个课堂是好课堂。
吴梅波: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总想着怎样把书教好;后来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后,总想着怎样抓好教学,让我们的教师能把课上好;在学校实行高效课堂改革后,我们想的是怎样让学生学好。通过学习,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幸福地学,还要让教师能够快乐地教。
林忠玲: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也是学习者,会上给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张宏伟老师说的:许多知识内容也许我们的试卷不考,但是到了未来,这个世界可能要考。如今我们做教育感觉很难,无论是在一线还是在行政部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让学生考取高分,考入好的大学。但是我们知道: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还是要坚持教育理想,要凭借我们的良心将学生带向未来的世界。
主持人:林局长又让我们重温了张宏伟老师说的那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我把张宏伟老师称作“明师”,这样的老师一定能上出明明白白的课,一定能为学生的当下以及未来负责。我们的工作往往可以放在四个象限来看:第一象限是紧迫而重要的事,第二象限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第三象限是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第四象限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其实,真正决定学生未来的是在第四象限,比如读书就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今天不读书没问题,但是一直不读书一定会有问题。当我们在第一象限里摸爬滚打许多年之后,需要抬头看一看,第四象限是否关注了,即一个人成长的“慢变量”,慢慢变才能支撑我们的工作,支撑一个人的未来。
刘经阶: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最成功?我认为,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也要让教师变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做最好的教育工作者。
回到原点的课堂转型,人人有责
主持人:今天的话题是课堂转型,几位嘉宾是如何理解课堂转型的?你认为课堂转型要转什么?要转向哪里?
刘经阶:课堂转型最开始来源于美国,最先提出“翻转课堂”的是来自美国山区的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为什么要转型?是为了解决山区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孩子有时候迟到,有时候缺课赶不上,他们为了打一个时间差,先把事情做出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和时间进行学习,这是“翻转课堂”的来历。那么,课堂转型最该转什么呢?第一要转思想,必须要有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当然一定要有人的执行;第二要转小组合作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所有环节都离不开这三点。高效课堂改革也有三大支持系统,一个是文化系统,一个是课堂流程系统,还一个是评价系统。
林忠玲:今天我们之所以要谈课堂转型,是因为我们今天的课堂存在着大量的虚假学习、浅表学习、逃离学习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如果不转型,就没有出路。那么,要转向哪里?我觉得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的目的说到底就是回到“人”这个原点上。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今天生活在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要做好课堂的基本观察,要用眼睛观察孩子在课堂的学习困境究竟在哪里,不能沉浸在自己的预设逻辑里面,将自己的种种想法强加给孩子——这是控制型课堂。作为学生最信任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懂的不讲,要讲的是凭着学生自己的努力没有办法达到的。我们转型的课堂要追求一个“少”,如果因为教师讲得少,就判定这个教师的课不是好课,就会挫伤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首先应该鼓励这种“少”,这样教师才愿意在课堂转型的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当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开始转型,课堂转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主持人:刚才林局长说转型人人有责,每个人身处在转型当中,都要参与、助力、支持这场转型,但同时他还说了一点,课堂改革走进深水区之后,学习过程中又发现了新问题,比如虚假学习问题,所以改革永远在路上,转型永远在路上。
吴梅波:应该说,监利县课堂教学改革的风气还是相当浓的,县教育局每年都有关于课改的研讨会。我们的课改,最初重点是研究怎样把以教为重改为以学为重。曾有个关于“什么时候学生最需要老师”的调研,结果是:学生并不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老师,而是在做题产生疑问的时候,这是学校开展高效课堂的第一个思考。在鼓励先学后教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整个晚自习时间学生必须是安静、独立的思考学习;在安静自习方面,首先是让学生在文本材料上自学,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学生在充分自习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充分展示。其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解答,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最后就是合作学习,我们要培养合作型人才,因此要构建自主合作型课堂,创建合作型小组。
找到转型的工具,用理论照亮实践
主持人:愿意改变的校长总是愿意学习,但学习别人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在学习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经验,适合自己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谈到先学后教,前不久我和林局长在上海参加了一个活动,一个高分学生谈到,在课堂上最怕的是老师的不回应,但是,比不回应更可怕的是肤浅的回应。因此,教师最大的挑战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能够教到学生的需要处,能够给出有高含金量的回应与点拨。我们都知道,高中课改是很难的,许多校长不敢改革,但是监利一中改了,并且改得很成功,为他们点赞。
田保华:课堂转型指向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现在的学生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些从哪里来,就从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中来。那么,学习方式如何转变?我认为应该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学生学习无非是获得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课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经验,如何把这种间接经验变成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那就是主动学习。因此,主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式的转型,就是生存方式的转型,就是思维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成长方式的转型。
朱道荣:课堂转型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现在是什么样的课堂,这样才不至于在转型的过程中迷茫。我们现在的课堂主要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教案、教具、教材都是在研究怎么教,研究这个班的升学率有多高,学生总是在被动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现在教学的现状,要把教的中心转到学的中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学案、学具,要将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有完整的精神反思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即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改。
第二个观点,怎么改?一是用教育家的思想照亮我们的课堂,这是我们前行的“远光灯”。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要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表述的习惯、书写的习惯、思维的习惯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学,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二是核心素养应成为我们前行的“方向盘”。基础知识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实践与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这些是每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三是无论讲什么模式、讲什么课型,我们都不要忘了,教学原则是前行的“导航仪”。课堂上,我们要看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所要教的内容。
主持人:朱老师提供给我们课堂转型三个工具:一个是“远光灯”,一个是“方向盘”,一个是“导航仪”,用好这三个工具,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好。我一直认为,课堂改革的前沿阶段是用“实践照亮实践”,但是一旦走进深水区,你依然摸着石头过河,依然只是埋头拉车,一定会出问题。换句话说,走进深水区的课改一定要从“用实践照亮实践”走向“用理论照亮实践”。如此,我们才能走得更从容。当然,用“理论照亮实践”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短板,因为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涉足理论。但是,如果你走进了深水区,一定要去了解朱老师所谈的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名家的思想,然后用这样的理论更好地解释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