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
开题会在滇顺利召开
2023年11月10—11日,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在昆明市中华文化习养教育实践基地召开了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2024年工作会议暨“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开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庞洪兰副秘书长,云南省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顾问莫泰尧主任,云南大学物理系教授、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顾问张一方教授,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原副会长,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顾问李炳忱会长,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教育部“十四.五”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库专家,昆明市“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主任、昆明市教师培训中心师训处李胤汶主任。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张月霞秘书长,昆明市西山区红联居民小组支部委员会张国庆书记,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分会段云峰秘书长,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负责人、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章艺龄院长,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张克晋教授,上海醉琴楼传承人、澳大利亚古琴传承人邓崇英老师,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林 森博士,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李亦菲副主任,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党支部傅柏青书记,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山东昌乐特师附小陈启德校长,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专家、山东省潍坊市歌尔学校杜纪涛校长,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专家、陕西西咸新区秦汉中学高级教师张振霞老师,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武术专家兰昌东老师,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专家、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理事陈瑾殊老师,以及来自六省区的40余位学校和社区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由云南亘元教师心灵成长研究院副院长刘银刚等主持。
在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2024年工作会议上,首先听取了项目组近三年来的工作汇报及发展规划,接着讨论、安排部署了2024年的工作。
在《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的开题会上,庞洪兰副秘书长首先代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为活动致辞并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
莫泰尧主任致辞中讲到,今天是研究院继原有教育部重点课题,价值教育总课题研究——《礼乐》研究的基础上,专门申请设立的课题。古琴有着丰厚的文化内蕴,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成于乐”“游于艺”思想的深远影响下,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完整人格的塑造过程中,都希望通过“乐”来修身养性,通过“琴”来找回自心的宁静。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看一个民族要看其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力度,现今恰逢传统文化复兴,在恢复古琴文化的“乐教”功能传承古琴文化的当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批准《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该课题旨在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古琴文化教育,让古琴文化在跨越千年时空后焕发新的生命力,并通过古琴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从而实现传承并弘扬民族古典文化艺术,夯实民族古典文化艺术的育人价值。可谓高屋建瓴,完成传承“世遗古琴”,培养古琴后继有人。
红联居民小组支部委员会张国庆书记也对各位专家、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对本次活动的召开表示祝贺。
林森博士作《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报告介绍了课题的界定与表述、研究的目的、方法、途径、对象和范围、必要性与蓝图等。专家组充分肯定课题立项的价值与意义,并给予了宝贵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古琴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的核心思想,完善了课题实施的结构和策略,切实提升了课题基于中华文化习养的具体化、科学化、可行性和有效性。与会人员就课题报告开展了充分论证、研讨与交流。
最后专家组组长李亦菲教授代表专家组宣读开题评议结果:一致同意开题,并成立“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总课题组。
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组核心专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教授张克晋,以“古琴与中华文化”为主题为大家讲述了琴的意义,史载,琴的深刻文化内涵及琴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他同时介绍到琴的制作,琴弦,琴音等。琴不是音乐,不是乐器,更不是演绎的介质。它是最高文化的表现形式。《论语·卫灵公篇》:“郑声淫,佞人殆。”琴是雅乐,是琴人的心,是人琴相依的情感融合,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寄托和表达。琴寄托着人文情怀,彰显着人文修养、修为、修持,是最美妙、最奇特、最神奇的太古之音,与古相通,与天地相连,与大自然相融。“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似有琴而非琴音。唯有琴能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至灵魂深处,缥缈无形,超然洒脱,悠然自得,俞伯牙和钟子期更是凭借“高山流水”成知音而知心。听琴且悟琴,唯有读书为根而开悟琴音,扎牢古圣先贤道德文学的根基,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瑰宝,根植琴的文化价值,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傅柏青老师以“古琴与礼乐”为主题讲述:中华民族是求道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造和培养,根基在“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关键在“五伦大道”——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君仁臣忠,朋实友信。以礼为纲,以律为辅,以乐调心,身心兼修,致物格、知致、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充分彰显乐的教学艺术,并融合于个人审美价值和情趣的作用。
邓崇英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醉琴楼与琴,琴与她人生的渊源。生长在“古琴之家”——醉琴楼,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琴缘就在此小楼凝聚,邓崇英女士耳濡目染、接汇众智、承传琴脉,是“醉琴楼”的经历者、受益者、传承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琴文化的弘扬者。在老一辈研创谱写的琴谱基础上,潜心研学并与时俱进谱写了“醉琴楼”的新诗篇。同时把琴的基本性情用精湛的语句给在座的人一个清晰完整的琴的印象,并着重强调学琴“四高”——耳高、眼高、手高、心高。最后以一首《流水》承载了岁月与琴的“心声”。
陈启德校长以“论语与乐教”为主题,将《论语》中礼乐教化的讨论展开研究,探讨其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他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我们要汲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乐,实为教化,是生活的必需品,不可无“乐”,不可无“乐”。人对音乐的态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学养、品德和性情。人的核心素养是“德”,关键是“正”——有正能量,要干正事。学习《论语》,以礼乐激发情感和审美,塑造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品格,深化学习和实践从而提升文化素养,以能力、智慧和道义真正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后,“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古琴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研究”总课题组为课题组核心专家、顾问、专家、教师颁发聘书。开题会为中华文化习养项目的持续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培育青少年文化艺术能力铺就了广阔的路径,我们将不断学习研究、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让心灵更健康,让生命更美好的共同愿景,河川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对祖先,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欢迎广大领域专家学者,仁人志士共同参与这一重要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