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认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战略,指明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领会新时代的内涵,深刻认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制定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是教育战略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本文拟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新任务,以及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谈几点体会。


 一、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将迎来一个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从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来领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关于新时代的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新时代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要求教育加快现代化步伐,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及智力支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教育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要求教育为国民提升素质、能力与技能作出更大贡献;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要求培养更多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化人才。满足这些新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2.从新时代的新战略来领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过渡期的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现代化强国,发展阶段越高,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越高。因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无一不是建立在国民素质基础上的,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决胜全面小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支撑。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3.从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来领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不难看出,上述教育战略目标蕴含着以下几方面的新要求。第一,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第二,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第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事业,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初步确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各级各类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和艰巨挑战。

 二、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报告指出,一方面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报告还指出,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1

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精准判断及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深入分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与挑战提供了重要依据。就教育而言,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求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数量、结构、质量与效益的不平衡,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教育发展在区域、城乡、校际及人群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而教育发展的不充分虽然有数量和机会短缺的问题,但主要是教育质量和效益还不能很好满足国家社会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创新人才培养亟待加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与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直面问题与挑战,付出不懈的努力。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求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进入本世纪,特别是2010年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我国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对于日益广泛、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仍然滞后,整个终身教育体系当中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学前教育就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过去五年间我国35岁幼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2016年达到77.4%2],但仍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普惠性、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高中阶段教育是另一个短板。尽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已提出多年,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实际进展比较缓慢。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2],过去5年间只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远远低于高等教育和幼儿教育的13个以上百分点的增长幅度。高中阶段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要很好适应21世纪生存与学习的需要,仅靠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是不够的,至少需要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正在经历一个高原期,问题的关键在于高中阶段教育在办学模式上还没有成为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仍在沿袭传统的、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在于尽快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从高考预备教育、就业准备教育向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型。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终身学习需求,还需要加强和办好继续教育。目前,继续教育在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国民素质上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城乡、人群差距,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等弱势人群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平等与协调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群众对教育公平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利益的多元化也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带来诸多新挑战。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教育公平的视角看,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或明显的短板。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是短板;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是短板;相对于优质学校来说,薄弱学校建设是短板。随着教育机会公平的逐步好转,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转向了教育的质量和结果,而促进教育质量和结果公平难度要大得多。

三是教育在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社会及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从过去比较关注受教育机会,转向更多关注教育质量。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对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教育的质量总体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及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圉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我国教育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的培养上仍然很薄弱,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推进依然任重道远。放眼世界,21世纪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化、终身化、开放化、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信息化等特点。这些对教育质量提升提出了新挑战。各国应对这些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重新定义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核心素养、能力以及技能的培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了知识社会要求的“三大关键能力”,即综合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行动的能力;欧盟2005年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能力”,即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与公民素养,企业家精神以及文化表达能力。而美国提出的“21世纪需要的技能”则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以及信息技术技能三大领域。我国近年虽然也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但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作为2030年的全球教育发展目标,要“实现包容、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由此可见,强调教育公平、质量和终身学习是未来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

  三、新时代呼唤教育发展新战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加快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必须在教育发展战略方面进行必要调整。

第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支持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教育强国,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加快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动员社会资源支持全民终身学习,着力加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继续教育。

第三,继续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缩小教育中的城乡、区域、校际和人群差距,提升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有效性。

第四,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位置,确立素质教育、能力本位的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地位、素质与能力,更好发挥教师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的关键作用。

(作者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韩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教育部.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EB/OL.2017.10.3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201709/t22017092_315538.html.


京ICP备18027711号-1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69号      电话:010-8728437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