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教学改革的价值是什么?关键与核心是什么?教师肩负怎样的使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场推广活动上的一场观点交锋为读者解答。

    ■主持:成尚荣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嘉宾:(以姓名拼音为序)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柳夕浪  教育部教材局专家

    宋乃庆  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王  欢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杨银付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意

    主持人:今天,我们沙龙的主题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学改革和教师使命,为什么如此强调“立德树人”?请问各位,这个命题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立德树人与教学改革究竟有什么联系?

    陈如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教育的三大任务,全国教育大会也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二是建设教育强国,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者聚焦一点,即建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机制。从学校层面而言是怎样落地、落实、落细,以及通过何种创新改革积极向前推进。这需要学校把握4点:一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二要把握课程是核心所在,这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多数获奖成果都围绕课程建设、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形态、实施方式作出了很好的探索;三要抓课堂,课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目标、方式、手段以及内容、评价等方面着手研究,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四要关注教师,任何理想、理念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引领下的课堂革命和良好的课堂生态来实现。

    柳夕浪:“立德树人”成为教学工作的本质要求,这一点可以从教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发现端倪。教育与日常生活本为一体,都起源于劳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分工,有人在某一方面积累了经验,并在适当时对后代或同龄人进行指导,于是就有了教学。其实,教学是后人将其从教育活动中分离出来的,它源自教育,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将育人融入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教学本来就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不育人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同时,教学育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一些学校有德育处、教学处,但似乎德育就是德育队伍的事情,与教学没有太大关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如果我们不在教学中强化育人、强化德育,这样的德育就是空的。

    王欢:其实,“立德树人”自古就是教育核心。《礼记·学记》说教育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不仅是道德层面的,还应包括学识、社会价值等内容。所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无须讨论的共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已经将教育提升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改变直指教育根本问题:我们为谁培养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谁完成?一定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和内容。

    主持人:王欢校长的发言给人启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意志。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

    杨银付:从两点来谈我的理解。第一,教育首先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这是教育自身的特质,并不是任何人强加给教育的。也可以说,教育改革是做事,立德树人是目的;第二,新时代更应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没有哪项事业像教育事业这样影响着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没有哪项事业像教育事业这样影响并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哪项事业像教育事业这样影响并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宋乃庆:此次活动中,7所学校的成果分享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改革实践都指向立德树人,他们是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示范和榜样。无论是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名校,还是身处山区的乡村小学,他们都在实践着将立德树人落实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的“本分”。

    教学改革中坚守本职和本分

    主持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学改革的核心、关键在哪里?这些获奖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柳夕浪: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习相关的思维方式、学科文化和学科精神,否则立德树人就是空谈;二是要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指导学生预习到授课再到作业批改、成绩评定,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就像藤野先生之于鲁迅,鲁迅多年后撰文《藤野先生》,念念不忘的是藤野先生认真批改学生笔记时的专注、负责。

    陈如平:教学改革可以关注4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即课堂教学是什么、有什么,哪些要素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师应让学习在完整的课堂背景和平台下发生;二是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地位、作用、角色到底是什么,这一点要落在以真实学习发生为焦点的研究上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生命是怎样展开的,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三是教学过程是怎么设计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理念、理论的支持下设计考虑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方式,还要考虑怎样通过情境管理、过程管理、学习管理、结果评价达成最终目标;四是考虑一节课的价值是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善教学组织方式还是解决三观的问题。从这4个方面重新审视教学,考虑向哪个方向推进改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才会更加精彩。

    主持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学改革不是某一个点,而是一个体系,涉及价值观、知识论、方法论,对教师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面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杨银付:说到怎样推进教学改革,我想到了三点,一是学生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师生都有不同的精彩,让农村学生也有与城市学生一样的精彩。二是发展观。广义上说,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狭义上说,要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是过程观。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导与主体的统一是教师要坚持的。教学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我们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生命迸发火花。

    王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也要进行改革。但是,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职和本分。一是坚持教学改革的基本旨归,教学中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给学生打下基础;二是坚守学科特色、学科规律;三是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路径的改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感受,这是学习的核心所在,思维深度介入,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四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搭建与家长、朋友分享和运用所学的平台。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我们要对学生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更应该培养学生拥有知识背后的精神品质。

    宋乃庆:观察7所分享成果的学校不难发现,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得以特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改革核心,找到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改革突破点、生长点,改革才焕发出生命力。

    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主持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个问题背后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谁来培养人。毫无疑问是教师。那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师使命是什么?

    陈如平:前些年去各地调研,我发现五大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教师遇到具体问题时缺乏必要、适合的工具,导致教学无序,这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一个问题。关于教师发展,我一直强调基于三个“课”:一是基于课程建设,我们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二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和尝试,我们一定要突破对原有课堂的认识,跳出原有课堂的框架,讲理念、讲方法、讲工具,将好的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个体有差异的学生进行研究;三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创新活力。

    主持人: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做”的哲学。清华附小副校长胡兰说,讨论问题可能找不到答案,做才有答案。今天,在“做”的哲学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做”的哲学者,一个反思型行动者。

    柳夕浪:首先,教师要走进课堂,走到学生中间,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其次,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中成长,要将日常的教育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不要“两张皮”。再次,教师要更多走进农村学校、乡村学校。社会发展给农村学校、乡村学校营造了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环境,这是学生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的前提。将来,许多教育理念可能会在农村学校、乡村学校落地生根,有志者应该到乡村去。

    王欢:教师是一群非常可爱可敬的人,他们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实施者和守护者。为了这个使命,我们要给教师成长提供空间和环境,让教师在承担使命的过程中拥有尊严和获得感,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担当起使命。

    杨银付: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四个引路人”总结教师使命: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当好“四个引路人”,教师需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两句话送给教师: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宋乃庆: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人人争做中国好教师。

    (记者刘亚文根据录音综合整理)

京ICP备18027711号-1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69号      电话:010-8728437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