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来 郝文斌



广大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才能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才能加速推进,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才能显著增强。

“师者,人之模范也。”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充分认识高校师德建设的特性,有助于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充分认识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要义

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精神支柱,有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系着能否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总闸门”问题。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个别人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甚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等问题。教师精神境界的高低往往与理想信念紧密相关。“困惑的人,是无法解决他人困惑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容易缺钙。越来越多事实表明,大学生“空心病”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最集中体现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和消费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培育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强化教师的精神支柱,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促使高校教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情、国情、党情,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更加全面、系统、准确、深入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真正做到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处,从养成战略思维、增强理论修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度,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坚定性与自觉性,才能正确处理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不把从教当作一种职业和谋生的工具,而是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把从教作为崇高的事业和一生的挚爱,矢志不渝坚守奉献,在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中彰显为师者的尊严和价值。

充分认识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向作用

高等教育发展,教师是动力之源。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方向,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师德建设具有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协调人际关系、理顺思想情绪、化解矛盾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教师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规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资格。高校教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直接依靠力量。从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性来看,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指向就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要求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偏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和主题。对高校教师而言,德性德行取决于内心的主体自觉。广大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才能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才能加速推进,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才能显著增强。从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职业伦理既包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也包括敬畏、保护和塑造生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应始终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充分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研讨对话等方式,使自身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

充分认识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教育部印发实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底线,确立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根据不同高校特点制定师德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正确认识对教师单一性价值取向要求与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突问题,正确处理师德建设的统一性要求与不同高校教师差异性要求的关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实现教师师德标准与岗位角色的匹配。只有把握教师职业特点和个人发展需求,以师德典型楷模为示范,以道德养成为路径,不断锤炼个人品格,才能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坚守淡泊名利的情怀。

要借助外部力量牵引和催化,完善教师职业评聘考核和道德规范,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教师失德查处报告制度、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健全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既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外部推力,也给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现象设置制度阻力。

要更加关注教师的有效需求,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促进师德养成的实践活动,涵育向上向善的大学文化,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实,帮助中青年教师闯教学关、科研关、育人关、职务晋升关和生活条件关,使教师胸中有大局、奋斗有方向。

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结合、职业伦理和情境体验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等教育活动,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维护教师尊严和权益,升华教师爱国情操,形成高校教师群体共同的道德意识、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乐于并长期从教,以更丰盈的知识储备和更积极的精神风貌从事教学科研,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事业。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18027711号-1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69号      电话:010-8728437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