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下午15:00,由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主办、石狮市教育局和石狮市教师进修学校协办的“专家讲坛”线上系列讲座第三场,通过钉钉会议平台如期举办。此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朱晓宏教授主讲,教育理论研究所负责人吴安春研究员主持,万作芳研究员、王晓燕博士、黄晓磊博士、傅海燕博士、杨志娟博士以及来自石狮的汪佳培老师全程参与并提供技术支持,讲座吸引了来自石狮一线的2790余名中小学教师在线聆听。

  

  朱教授从教师教学日常中“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入手,援引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名句,开启讲座的序言。讲座内容围绕“教书和育人究竟是两件事情,还是一件事情?二者之间是统一的还是分割的?”等问题展开。

  

  朱教授首先形象地回溯了文字的产生过程及其在人类经验传递中的意义。她指出,书写文字是表达人生活的意义,人类历史创造的文明凝结成文字,凝结的是人类积累的经验。在人类的代际相传过程中,生物遗传是被否定的,必须要靠后天的教育。于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文字产生后,教育就变得紧迫起来。丰富的、文化的意义世界,只能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在古代生产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最早的学校“庠、序”是兼具养老与教育下一代功能的机构,目的是传承种族的经验。虽然人类经验在互联网时代以更加便捷、先进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无论用什么方式保存,都需要专业的人去传递,也就是需要教师。然而反观当下的教学,许多教师都把教学内容静态化、外在化为教学目标、考试等,忽视了教的内容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意义。

  在理清了书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朱教授进一步解读了读书成人与教书育人的相互关系。她表示,当前一些教师过于关注讲授“书”中的“道理”,以至于忘却了“书”中的意义世界,而意义只能在儿童的直接经验中绽放。如果教师隐蔽了学科知识产生之初与人类经验的直接联系,自然也就忽视了教书对于学生成人过程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或社会价值的考虑。在朱教授看来,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打开概念化知识,唤醒知识原初的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在这场讲座中,朱教授以符号、文化与教育的独特视角,向教师们重新解读了教书育人的内涵,生动阐释了从经验传承到个人生活再到人类延续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次讲座共收获点赞数23263,石狮中小学教师们的热情参与、积极互动,使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京ICP备18027711号-1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69号      电话:010-8728437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